原安监/卫生
当前状态: |
现行 |
颁布日期: |
2014年8月7日 |
最新修正: |
|
实施年份: |
2014年 |
所属部门: |
应急管理部/原安监总局 |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要求 ZW—JB—2014—004 一、评价范围
8 z9 D( M9 {# m0 L原则上以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内容为准,并包括拟建项目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评价范围还应包括建设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基本情况以及设备设施的利旧内容。/ B. k& \) c2 `9 j
对于可研阶段施工方案尚未确定的情况,预评价报告可作说明后省去相关分析评价内容,仅需在补充措施建议中明确建设单位相关职责;待施工方案最终确定后,建设单位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补充相关预评价内容,并报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4 [, A, M$ a9 b0 R. g二、评价方法
6 @& A s) V' H1 }+ v6 `* m根据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一般采用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V/ _; ]/ Q& G6 q) o* E三、评价基本原则
% h0 B9 w# {4 ?) B1.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8 N4 n" x' m. p$ S# D; j _% v2.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
' K* Q5 H# ]( a% k* w6 c) V7 V3.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I3 U: @. [! w. O, v2 h8 `( U
四、评价过程
! p+ c* `2 }! A4 Q9 D1.工程分析
+ P( ^" a% ~) M, X. e通过工程分析,明确拟建项目概况、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与产品的名称和用(产)量、岗位设置及人员数量、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建设施工工艺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等内容,并初步识别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及建设期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特点与分布。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分析还应明确工程利旧情况。1 F& ~, j- T- i8 }
2.类比调查
6 k0 j# q4 V' p0 p" K本部分适用于采用类比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建设项目。
( E* h' X+ o4 C; G0 }1)类比企业职业卫生调查
1 Q5 ~7 ~9 i4 K: A) d$ _" H主要内容包括:类比企业与拟建项目的可比性分析;类比企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作业岗位、接触人员、接触时间、接触频度等;类比企业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及运行维护状况;类比企业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情况;类比企业应急救援设施设置等。
) p7 l3 n7 A/ Y0 t2)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J5 S$ H' i; x" f
尽可能收集类比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最新检测资料,分析明确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布及其浓度(强度)等。收集的检测资料的质量、检测种类和范围应符合要求,引用时应注明检测报告来源。没有可收集的检测资料时,应制定检测方案,并对类比企业进行现场检测。
2 J( B/ h/ Z/ d$ H4 |* n5 x9 ^3.职业病危害评价
' }% e8 L5 Q* {+ f. C0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 g7 Y6 Z3 h1 C) `4 w; A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在工程分析和类比调查的基础上,识别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和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作业岗位、接触人员、接触时间、接触频度、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及导致的职业病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出无防护措施时各个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岗位的预期浓度(强度)范围。
/ D! t. u* ^! R1 M) a% k* ]! C6 O9 @2)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4 t, J0 r' Q- N$ k/ {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根据类比检测结果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状况,分析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和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各个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浓度(强度)范围,评价拟设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合理性与符合性。对于没有类比检测数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根据各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来推测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期浓度(强度)范围并评价。3 \5 B% p$ ^" a1 i4 ?' j
当类比检测或分析推测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期浓度(强度)范围超过GBZ 2或其他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应分析超标原因。9 e' A5 `0 L+ f) f/ v/ s
3)个体防护用品分析与评价
" T ?0 h+ l$ `2 i+ t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根据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和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的作业岗位环境状况、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类比检测或分析推测结果以及GB/T 11651、GB/T 18664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个体防护用品配备状况,预测在可研条件下各个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评价拟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的合理性与符合性。
1 E) f" ?6 s4 U* n( S& f4)应急救援设施分析与评价
, n& t& Y7 k* u1 ]$ v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分析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和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应急救援设施的设置状况,根据该工作场所导致急性职业病危害的特点、可能发生暴露的状况以及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等,评价拟设置应急救援设施的合理性与符合性。" N+ `8 l$ Q5 M3 ?3 x! U, \; j- W d2 N
5)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
+ |9 L. R' I* X! D2 E6 w) t根据工程分析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总体布局情况,并对照GB 50187、GB/T 12801及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总体布局的符合性。
V6 {& ~ A/ W- M: ^) ~6)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
# @9 o& O' r- [5 m) X0 O6 E根据工程分析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情况,并对照GB 5083及 GB/T 1280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的符合性,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考虑与既有设备的交互影响。
) K J; @8 ~9 v- s: O8 ^+ T7)建筑卫生学评价
4 `/ Q" _0 h9 ?) U根据工程分析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筑卫生学状况,并对照GB/T 12801 及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建筑卫生学的符合性。5 }% H( i: {8 ^
8)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1 R) R6 B7 G! ]( k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确定不同车间的车间卫生特征等级,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辅助用室设置情况,并对照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工作场所办公室、卫生用室(浴室、更/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等)、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厕所等)、妇女卫生室等辅助用室设置的符合性。9 n$ G( q6 Y) G: P+ h
9)职业卫生管理分析与评价* C4 @2 ~% n5 p3 b
分析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警示标识设置、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内容,根据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拟采取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符合性。
% E, n' b2 o L$ A" {10)职业卫生专项投资分析与评价
3 a/ w& B) w) T7 W; ]4 l- _分析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职业卫生专项投资概算,评价其是否满足职业卫生“三同时”及建设等的预算需求。
" z. ^ x: E! J; c2 }5 e P4.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与建议
& z' _) r( x) P+ r* `在对拟建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方面应尽可能明确地点、种类、技术要求等具体措施建议。, h/ t+ U( ]. f
针对拟建项目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的职业卫生管理,参照GBZ 1、GBZ/T 211、GB/T 11651、GBZ 188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从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体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方面提出控制建设期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在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结束后应收集的各种文件资料(包括施工过程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总结报告);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在拟建项目施工招标、合同管理及具体施工过程中应履行的职业卫生监管职责。; P1 ^- V) R: p1 {3 b
5.给出评价结论0 s) J D7 d- f1 e, ~/ F, z' P" O
根据拟建项目在建设期及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与分布、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及导致的职业病等,确定拟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给出拟建项目在采取了预评价报告所提防护措施后,主要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浓度(强度)范围和接触水平,明确其是否能满足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o- b! |/ ?. E- ]/ T, O6 r& m
五、报告编制
, P3 s3 A- X9 H7 o: ]1.汇总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与资料性附件的编制。
% V! A, G* c8 Y3 g6 ]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拟建项目预评价工作的结论性内容与结果,应用语规范、表述简洁,并单独成册。, q4 }( ?2 C6 Y7 I% u
3.资料性附件应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方法、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分析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分析、检测、检查、计算等技术性过程内容,以及地理(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图等和其他与拟建项目有关的资料。
+ [0 p; L6 f9 N) K5 J8 H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报告的章节和内容组成以及报告书格式参见附录A、B。6 }) E9 ~( V# Z* c
附 录 A
5 S( n# W4 i, r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报告的章节与内容组成9 G! ^+ V; x8 ~# s' G
1 建设项目概况:包括拟建项目名称、拟建地点、建设单位、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岗位设置及人员数量等。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还应阐述建设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基本情况以及工程利旧情况。& E6 p2 r" S* @) n4 z4 Z" c
2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评价:概括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作业岗位、接触人员、接触时间、接触频度,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及导致的职业病等。针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给出拟设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合理性与符合性结论;针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给出拟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及其合理性与符合性结论;针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给出拟设置的应急救援设施及其合理性与符合性结论;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给出在可研条件下各个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期浓度(强度)范围和接触水平及其评价结论。
: c9 X) z# ]8 u7 @2 n, w& s: ~+ O3 综合性评价:给出拟建项目拟采取的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符合性的结论,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 K& D2 w+ z- M
4 职业病防护补充措施及建议: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给出拟建项目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建议。
% O! o5 f% U2 S5 评价结论:确定拟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给出拟建项目在采取了预评价报告所提防护措施后,各主要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浓度(强度)范围和接触水平,明确其是否能满足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 N" l: R \- Z附 录 B. l5 O* S+ y, U2 V8 n: M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格式
" E9 m; Z( _9 C! a封页: X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L* T& U1 c, `$ g
报告编号
4 M, [/ K: W8 k* O1 n- y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
6 R) o) B+ z5 _( F( v/ b0 a6 M# ~ 年 月
( l3 E1 d" k2 N' k, x3 y1 ~ t9 |封二:评价机构资质证书影印件' R, Y6 n3 p7 O
封三:
9 V, o1 S: r) G6 E( h+ \% ^声 明
3 ]. y5 p# z1 a' y1 u! ]6 iXXXX(评价机构名称)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X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过程中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并对所出具的《X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承担法律责任。0 o! G0 ^7 u0 I
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 I) @; y8 U0 U- X* |# I# j
法人代表:(签名) : C0 @ p4 B7 G" V
项目负责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0 B, w; {0 E4 n) S报告编写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9 A* p1 H7 Q$ h( S2 o- g1 ?( m报告审核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5 W4 N: G2 B8 Q+ N
报告签发人:姓名、职务、签名4 m' R5 o& l* N5 z- Q% u
封四:目录
3 o. r' {0 C* a: m0 J. |, h正文:按照目录内容编写,纸型规格A4纸,字体为国标仿宋体,标准4号,28行/页,30字/行。页眉: X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报告编号,字体为国标宋体,标准小5号。页脚:评价机构名称,页码(第X页共XX页),字体为国标宋体,标准小5号。
7 W! @* }& Y6 H! w' J; A$ B2 A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健康司 2014年8月7日 , |# |1 r) X6 i- [* O" M. V1 Y
) D6 F1 V0 T; z/ ]' l8 c
|
|